【舍生取义出自哪里】“舍生取义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崇高的事业而放弃生命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人格的高度重视,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精神指引。
一、出处来源
“舍生取义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。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就舍弃生命,选择道义。
二、背景与含义
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他主张“性善论”,认为人天生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等道德品质。在《孟子》一书中,他多次强调“义”的重要性,并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理念,用以说明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应以义为重。
这一思想后来被广泛传播,并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,影响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人生选择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舍生取义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原文 |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|
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 |
含义 | 在生命与道义之间,选择道义,不惜牺牲生命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儒家“重义轻生”的价值观,影响后世道德观念 |
四、结语
“舍生取义”不仅是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,应坚守内心的道义与信念,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。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