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炙人口其中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】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、广为流传。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“脍炙”二字的本义是什么,甚至误以为是“美味可口”的意思。其实,“脍炙”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,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脍炙人口”中的“脍”和“炙”原指两种食物,分别是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。在古代,这两种食物被视为极其美味、珍贵的食物,因此“脍炙”常用来比喻受到人们喜爱的事物。后来,“脍炙人口”便引申为作品或言论被广泛传颂、广为人知。
虽然现代人多用其引申义,但了解其本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来源与文化背景。
二、表格解析
| 汉字 | 本义解释 | 引申义 | 成语“脍炙人口”中含义 |
| 脍 | 切细的肉(如生肉) | 好吃、美味 | 美味的食物 |
| 炙 | 烤熟的肉 | 香喷喷、可口 | 美味的食物 |
| 脍炙 | 合称,指美味的食品 | 受欢迎、广为流传 | 受人喜爱、广为传颂的事物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脍炙人口”最早见于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脍炙之味,天下之美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脍和炙的味道是天下最美味的。后来,人们将“脍炙”引申为“广受赞誉、人人喜爱的东西”,于是“脍炙人口”就成为了形容作品、言论广为流传的成语。
在日常使用中,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它的引申义,但在学习和研究时,了解其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。
四、结语
“脍炙人口”虽常用于形容作品受欢迎,但其原始意义却与美食有关。了解成语的本义,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,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