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浪遏飞舟还是浪过飞舟】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一些字词的辨析问题。其中,“浪遏飞舟”和“浪过飞舟”是两个常被混淆的表达,尤其是在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一诗中,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一句广为流传。那么,“浪遏飞舟”到底是否正确?“浪过飞舟”又是什么意思?本文将从字义、出处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对比。
一、字义解析
1. 浪:指江河中的波浪,也比喻大风大浪、艰难险阻。
2. 遏:意为阻止、阻挡。
3. 过:表示经过、超过。
4. 飞舟:指快速行驶的船,也可引申为奋勇向前的精神。
因此:
- “浪遏飞舟”意为“波浪阻挡了飞快行驶的船只”,形象地描绘了激流险滩中船只奋力前行的场景。
- “浪过飞舟”则意为“波浪从飞舟上经过”,语义上偏向于描述波浪与船只的关系,但缺乏“阻挡”的力度。
二、出处分析
“浪遏飞舟”出自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,原文为:
> 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。”
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浪潮的赞美与对英勇斗争精神的歌颂。这里的“浪”象征着时代的巨变或革命的洪流,“飞舟”则是指革命者如疾驰之舟,在风浪中奋勇前进。
而“浪过飞舟”并非出自任何经典文献,更像是一种误写或误读,常见于网络或口语中,缺乏文学依据。
三、使用场景对比
| 项目 | 浪遏飞舟 | 浪过飞舟 |
| 出处 | 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 | 无明确出处,多为误写 |
| 含义 | 波浪阻挡飞快行驶的船只 | 波浪从飞舟上经过 |
| 语气强度 | 强烈、有力 | 平淡、中性 |
| 文学价值 | 高(具有象征意义) | 低(缺乏文学依据) |
| 使用频率 | 高(广泛引用) | 低(较少使用) |
四、结论
综合来看,“浪遏飞舟”是准确且富有表现力的表达,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;而“浪过飞舟”则不符合传统用法,更多是误写或误传。在正式写作或学术讨论中,应优先使用“浪遏飞舟”。
总结:
“浪遏飞舟”是正确的表达,意为“波浪阻挡飞舟”,用于形容在艰难环境中奋勇前行的精神;“浪过飞舟”则属于误写,不建议使用。在学习古诗时,注意字词的准确含义和出处,有助于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