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骨骼肌终板电位特点的叙述,正确的是】骨骼肌终板电位(End-plate potential, EPP)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一种局部电位变化,由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(ACh)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所引发。它是动作电位产生前的关键步骤,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。以下是对EPP特点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骨骼肌终板电位的主要特点
1. 局部电位性质
EPP是一种局部电位,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量成正比,不具有“全或无”特性。
2. 去极化方向
EPP表现为去极化,即细胞膜内侧电位变正,这是由于乙酰胆碱激活了钠离子通道,导致钠离子内流。
3. 无不应期
EPP没有不应期,因此在短时间内可以连续发生,但实际中由于递质耗竭或受体饱和,不会无限重复。
4. 非传播性
EPP仅限于突触后膜区域,不能像动作电位那样在细胞膜上广泛传播。
5. 阈值依赖性
只有当EPP达到一定阈值时,才能引发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,从而引起肌肉收缩。
6. 时间常数较大
EPP的持续时间较长,通常为1~2毫秒,这有助于确保足够的信号传递。
7. 可被药物阻断
如筒箭毒碱等药物可阻断乙酰胆碱受体,从而抑制EPP的产生。
二、骨骼肌终板电位特点总结表
特点 | 描述 |
电位性质 | 局部电位,非全或无 |
方向 | 去极化 |
是否有不应期 | 无不应期 |
是否传播 | 不传播,局限于突触后膜 |
阈值依赖性 | 需达到阈值才触发动作电位 |
持续时间 | 较长,约1~2毫秒 |
受药物影响 | 可被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剂抑制 |
三、总结
骨骼肌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,其特点决定了肌肉收缩的启动机制。理解EPP的特性对于研究神经肌肉疾病、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运动生理学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对比不同电位的特性,可以更清晰地认识EPP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