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道之人弗受的上一句是什么】“行道之人弗受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是一句具有深刻哲理的古文句子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路上的人不会接受(施舍)”。它常被用来说明人对于不义之财或不正当的恩惠会有所拒绝,体现出一种道德自尊和人格操守。
一、原文背景
“行道之人弗受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关于“义利之辨”的一段论述。孟子通过对比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与“行道之人弗受”,强调了人在面对利益时应坚守道德原则,不能因一时之利而丧失本心。
二、上一句原文及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行道之人弗受 |
上一句 |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原文上下文 | 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……行道之人弗受,乞人不屑也。” |
三、语义解析
- 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:指即使有丰厚的俸禄,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,那这种俸禄对“我”又有什么好处呢?
- “行道之人弗受”:路上的人不会接受这种不义之财。
- “乞人不屑也”:即使是乞丐也不会看不起这种行为。
这一段话表达了孟子对“义”与“利”的辩证思考,强调人应当以义为先,不应贪图利益而违背道德。
四、总结
“行道之人弗受”的上一句是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整段话通过对比不同人的行为,揭示了儒家思想中“义利之辨”的核心观点,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性。
问题 | 答案 |
“行道之人弗受”的上一句是什么? |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语义 | 强调人应坚守道德,不因利益而失节 |
意义 | 体现儒家“义利之辨”的思想 |
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的思想或相关典故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