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炙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脍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文章、言论等广受好评、流传广泛。这个词语源自古代的饮食文化,后来被引申为对优秀作品的高度评价。
一、词语解析
- 脍:原指细切的肉,是古代的一种美食。
- 炙:原指烤肉,也是一种美味的食物。
- 脍炙:合起来表示美味的食物,后引申为受到人们喜爱和传颂的事物。
因此,“脍炙”常用来形容文章、诗歌、言论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或思想深度,被广泛传播和称赞的内容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含义
词语 | 含义 | 用法举例 |
脍炙 | 原指美味的食物,后引申为广受欢迎、流传广泛的优秀作品 | “他的诗作脍炙人口。” |
脍炙人口 | 形容作品非常有名,被广泛传诵 | “这首古诗脍炙人口,至今仍被传唱。” |
三、出处与典故
“脍炙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阳货》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这里“脍”指的是切得很细的肉,“炙”是烤肉,说明古人对食物的精细讲究。
后来,“脍炙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,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或言论的高超与受欢迎程度。
四、总结
“脍炙”原本是形容美味的食物,后来被引申为对优秀作品的高度赞誉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脍炙人口”是最常见的用法,表示某篇文章、诗歌或言论广为流传、深受喜爱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原指美味食物,后引申为广受赞誉的作品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作品 |
典故 | 出自《论语》,强调饮食的精细与美味 |
近义词 | 驰名中外、广为流传 |
反义词 | 鲜为人知、默默无闻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脍炙”不仅是对美味的描述,更是一种对艺术与思想高度的认可与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