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鹑居鷇食出处于哪里】“鹑居鷇食”是一个成语,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鹑居鷇食,服不以力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百姓生活困苦、无以为生。其中,“鹑居”指鹌鹑一样栖息在低矮的地方,“鷇食”则指雏鸟吃食,比喻生活艰难、缺乏保障。
虽然“鹑居鷇食”常被用来描述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,但关于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,很多人并不清楚。以下是对“鹑居鷇食”出处的详细总结:
一、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 |
原文 | “鹑居鷇食,服不以力。” |
意义 | 形容百姓生活困苦,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维持生计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,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|
二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解释 |
鹤(chún) | 鹤,即鹌鹑,一种小型鸟类,常栖息于低矮处,象征卑微 |
居 | 栖息、居住 |
鷇(kòu) | 雏鸟,幼小的鸟 |
食 | 吃食 |
服不以力 | 不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活 |
三、引申意义与使用情况
“鹑居鷇食”不仅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也常被现代人引用,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不公、贫富差距或民生问题时。它强调的是个体在恶劣环境中无力自保的状态,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人文关怀色彩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鹑居鷇食”的关系 |
朝不保夕 | 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性命,形容生活极不稳定 | 类似,都反映生存压力 |
流离失所 | 无家可归,四处漂泊 | 更侧重于流亡状态 |
贫病交加 | 贫穷与疾病同时发生 | 强调经济与健康困境 |
五、结语
“鹑居鷇食”虽为古语,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关怀依然值得我们深思。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,理解他们的艰辛与无奈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化的深度与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