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会计凭证按什么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】在会计工作中,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、明确经济责任的重要工具。根据其用途和性质的不同,会计凭证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。其中,最为常见的是“原始凭证”与“记账凭证”。那么,会计凭证按什么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却是理解会计基础工作的关键。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“原始凭证”的定义。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,直接取得或填制的、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真实发生的书面文件。例如,发票、收据、合同、银行对账单等都属于原始凭证。这些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,具有法律效力,能够作为经济活动的真实依据。
而“记账凭证”,则是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,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,按照会计科目和借贷方向编制的,用于登记账簿的凭证。记账凭证通常包括日期、摘要、会计科目、金额等内容,它是连接原始凭证与账簿之间的桥梁。
因此,会计凭证按其用途和形成过程的不同,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。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最初记录,而记账凭证则是会计人员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、分类后的结果,用于正式入账。
此外,从功能上看,原始凭证主要用于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,而记账凭证则用于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。两者虽然密切关联,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着明确的分工和流程。
需要注意的是,原始凭证必须经过审核,确保其真实性、合法性和完整性,才能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。如果原始凭证存在问题,如内容不全、金额错误或手续不全,会计人员有权拒绝接受并要求更正。
总结来说,会计凭证按其来源和作用的不同,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。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规范会计工作流程,也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而言,掌握这一分类方法,是提升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