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利者义之和也什么意思】“利者义之和也”这句话出自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,原文为:“夫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先成民,而后致力于神。故《诗》曰:‘君子如祉,乱庶遄已。’君子在位,可畏可象,布令信行,君子也。……利者义之和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利益的获得应当以道义为基础,只有合乎道义的利益才是正当的。
一、
“利者义之和也”强调的是“义”与“利”的关系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义”代表道德、正义,“利”代表利益、功利。这句话指出,真正的利益必须建立在道义之上,只有符合道义的追求利益,才值得肯定和推崇。它反对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,提倡在追求利益时应考虑道德和社会责任。
这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尤为突出,孔子提出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孟子也主张“义利之辨”。因此,“利者义之和也”不仅是对利益的规范,也是对人性与社会秩序的一种引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 |
原文 | “利者义之和也” |
含义 | 利益的获取应以道义为基础,合乎道义的利益才是正当的。 |
核心思想 | 强调“义”与“利”的统一,反对唯利是图。 |
文化背景 | 儒家思想中“义利观”的重要体现。 |
对比 | “义”为道德原则,“利”为物质利益,二者需平衡。 |
现代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强调诚信、公平、责任与利益的结合。 |
适用领域 | 商业伦理、政治治理、个人修养等。 |
三、结语
“利者义之和也”不仅是一句古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利益的同时,不能忽视道德和正义。在当今社会,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