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弦外之音是成语吗】“弦外之音”是一个常见的表达,常用于形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或未直接说出的含义。那么,“弦外之音”是否属于成语呢?本文将从定义、来源、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答案。
一、什么是成语?
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短语,通常由四个字组成,具有固定的结构和意义,往往来源于古代文献、历史故事或民间俗语。成语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文化内涵,是汉语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二、“弦外之音”是否为成语?
答案:是的,“弦外之音”可以被归类为成语。
1. 来源与出处
“弦外之音”最早出自《文心雕龙·声律》:“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?夫作者曰圣,述者曰明;……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……情采之妙,神与物游。……故有志深轩冕,而泛咏皋壤;心缠姬姜,而辞咏湘娥。……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?夫作者曰圣,述者曰明;……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……情采之妙,神与物游。……故有志深轩冕,而泛咏皋壤;心缠姬姜,而辞咏湘娥。”
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“弦外之音”,但该词的含义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已有体现,后人将其引申为音乐之外的余韵,进而引申为言语之外的意味。
2. 结构与用法
“弦外之音”由四个字构成,结构稳定,意思明确,符合成语的基本特征。它常用于描述语言、行为或艺术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。
例如:
- 他的话听起来很客气,但其中弦外之音却让人难以接受。
- 这首诗表面写景,实则寄托了诗人弦外之音的感慨。
3. 是否常见于成语词典
“弦外之音”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成语词典》等权威工具书中均有收录,说明其已被广泛认可为成语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定义 | 固定短语,四字为主,意义完整,源自历史或文学 |
“弦外之音”是否为成语 | 是 |
出处 | 源自古代文学批评,后演变为常用表达 |
结构 | 四字短语,结构稳定 |
常见用法 | 描述语言、行为或艺术中的隐含意义 |
是否收录于成语词典 | 是 |
四、结语
“弦外之音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表达,更是一个具有文化积淀的成语。它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。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