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】2、原标题“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”生成的原创
一、
“与”是文言文中常见且多义的字,其含义丰富,根据上下文不同,可作动词、介词、连词或助词使用。理解“与”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,有助于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句意和逻辑关系。
在古汉语中,“与”常表示“给”、“和”、“参与”、“赞同”等意思,有时也用于疑问句中表示“吗”。掌握这些用法,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用法 | 含义 | 例句 | 释义 |
| 动词 | 给、给予 | 《左传·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公赐之食。食舍肉,见其子,曰:‘余与尔食。’” | “与”表示“给”,即“给他吃”。 |
| 介词 | 和、同 |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说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| “与”表示“和”,即“有朋友从远方来”。 |
| 连词 | 和、以及 | 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为之泣,曰:‘此吾子之爱也,吾与汝共之。’” | “与”表示“和”,连接两个并列成分。 |
| 助词 | 表示疑问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竖子不足与谋。” | “与”用于疑问句末尾,相当于“吗”。 |
| 动词 | 参与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贤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” | “与”在此处为“参与”,指“参与其中”。 |
| 动词 | 赞同 | 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。故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 | “与”表示“赞同”,即“同意”。 |
三、结语
“与”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字,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。掌握其多种用法,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,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思想内涵。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典型例句,逐步提升语言感知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