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月攘一鸡的由来】“月攘一鸡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坏事时,明知不对却仍然不断重复,甚至以“慢慢改”的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。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训,提醒人们不要因小失大,更不能对错误行为产生侥幸心理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月攘一鸡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,曰:‘吾闻之也,君子不责人所不能,不强人所不欲。’曰:‘请止。’曰:‘是亦君子之道也。’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的一只鸡,别人劝他不要这样做,他说:“我听说君子不会责怪别人做不到的事,也不会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。”于是那人说:“那就别再偷了。”他说:“这也是君子的做法啊。”
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,这个人虽然知道自己行为不当,却依然选择继续偷鸡,还用“君子之道”来为自己辩解。这种行为被后人总结为“月攘一鸡”,意指“每月偷一只鸡”,后来演变为“日攘一鸡”或“月攘一鸡”,比喻明知错误却不改正,逐渐积累恶行。
二、成语含义
- 字面意思:每月偷一只鸡。
- 引申意义:明知行为错误,却仍然坚持,甚至以“慢慢改”为借口,长期积累形成更大的问题。
- 道德警示:不要轻视小恶,也不要对错误行为心存侥幸,应尽早改正。
三、相关典故与演变
| 典故名称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 后世影响 |
| 月攘一鸡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| 描述一个偷鸡者用“君子之道”为借口,继续偷鸡的行为 | 成语“月攘一鸡”由此而来,强调小错不改的危害 |
| 每日偷鸡 | 后世演绎 | 有人将“月”改为“日”,强调行为频率更高 | 更加强调行为的持续性和危害性 |
| 小恶不改 | 儒家思想 | 强调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的道德观 | 影响后世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 |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月攘一鸡”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改正的人。例如:
- 工作中迟到早退,认为“偶尔一次没关系”;
- 学习上拖延,觉得“明天再努力也不迟”;
- 生活中浪费资源,以为“一点小事无所谓”。
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,但若长期累积,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。
五、总结
“月攘一鸡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不要因为小错而不重视,也不要因为习惯而不改正。每一个错误的行为,都可能成为未来问题的根源。唯有及时反思、及时改正,才能避免“月攘一鸡”式的恶性循环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月攘一鸡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|
| 字面意思 | 每月偷一只鸡 |
| 引申意义 | 知错不改,小恶积累成大祸 |
| 道德警示 | 不要轻视小恶,应尽早改正 |
| 现代应用 | 批评明知错误却坚持不改的行为 |
| 相关典故 | 每日偷鸡、小恶不改等 |
| 儒家思想 | 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 |
通过了解“月攘一鸡”的由来与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道德与行为的深刻思考,并在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,做一个知错能改、正直有为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