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鳏寡孤独出自哪篇文章】“鳏寡孤独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泛指社会上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。它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。以下是对该成语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
“鳏寡孤独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礼运》篇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公平与仁爱的重要体现。在古代,这四个字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社会弱势群体:
- 鳏:指丧妻的男人;
- 寡:指丧夫的女人;
- 孤:指失去父母的孩子;
- 独:指没有子女的老人。
《礼记·礼运》中提到: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(鳏)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这句话表达了儒家理想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照顾,强调国家和社会应承担起扶助这些人的责任。
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,也对后世的社会政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背景说明 |
| 鳏 | 丧妻的男人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古代社会中失去配偶的男性 |
| 寡 | 丧夫的女人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古代社会中失去配偶的女性 |
| 孤 | 失去父母的孩子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无父母照护的儿童 |
| 独 | 没有子女的老人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无子嗣赡养的老年人 |
| 鳏寡孤独 | 总称四类弱势群体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儒家思想中对社会公平与仁爱的体现 |
三、结语
“鳏寡孤独”不仅是对特定人群的描述,更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,不应忽视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。现代社会虽然制度更加完善,但“鳏寡孤独”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