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王是指】一、
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,原句为:“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而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则是毛泽东在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中引用的诗句,意指在胜利后应乘胜追击,彻底消灭敌人残余势力。
在这句诗中,“霸王”指的是项羽。项羽是秦末著名的军事将领,曾与刘邦争夺天下,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于乌江边。他虽有勇猛之名,却因刚愎自用、不善用人而最终失败。因此,在历史语境中,“霸王”常用来代指项羽。
毛泽东借用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的典故,是为了强调革命者在取得胜利后不应手软,要彻底摧毁敌对势力,避免留下隐患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,也是对现实斗争的一种激励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杜牧《题乌江亭》;毛泽东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” |
意思 | 在胜利后应继续追击敌人残余,不要像项羽那样因一时失败而放弃。 |
霸王指谁 | 指项羽,秦末著名军事将领,最终兵败自刎于乌江。 |
历史背景 | 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,最终因战略失误和用人不当而失败。 |
毛泽东引用意义 | 强调革命胜利后要彻底清除敌人,防止反扑,体现斗争精神。 |
现实启示 | 不可因暂时胜利而放松警惕,应保持进取心和战斗意志。 |
三、结语
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的“霸王”指项羽,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命运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气概与战略眼光的重视。毛泽东在诗词中引用此句,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,鼓励人们在胜利后仍需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意志,不断向前推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