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扶贫日的由来】“扶贫日”的设立是为了提高全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,推动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。在中国,扶贫不仅是政府的重要任务,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责任。为了更好地总结和理解“扶贫日”的背景与意义,以下将从历史背景、设立目的、相关活动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。
一、
中国的扶贫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国家逐步认识到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,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。1994年,国务院印发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》,标志着中国扶贫进入了一个系统化、制度化的阶段。
2014年,国务院批准设立“全国扶贫日”,时间为每年的10月17日。这一日期的选择具有特殊意义:1994年10月17日,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了《关于消除贫困的决议》,呼吁各国关注全球贫困问题。因此,10月17日被定为“国际消除贫困日”。中国选择在这一天设立“全国扶贫日”,旨在呼应国际社会的扶贫行动,同时结合本国实际,推动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发展。
“扶贫日”设立后,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,如扶贫成果展示、爱心捐赠、志愿服务等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。通过这些活动,不仅提升了公众对扶贫工作的认识,也增强了社会各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扶贫日名称 | 全国扶贫日 |
| 设立时间 | 2014年 |
| 设立依据 | 国务院批准 |
| 日期来源 | 1994年10月17日(联合国通过《关于消除贫困的决议》) |
| 设立目的 | 提高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,推动扶贫事业发展 |
| 主要活动 | 扶贫成果展示、爱心捐赠、志愿服务、宣传教育等 |
| 意义 | 增强社会参与意识,促进脱贫攻坚,提升民众福祉 |
| 关联国际日 | 国际消除贫困日(10月17日)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扶贫日”的设立不仅是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里程碑,也是国家履行社会责任、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。在未来,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,扶贫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也将持续拓展,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