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】“赵括纸上谈兵”是中国古代一个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因缺乏实战经验,仅凭书本知识谈论兵法,最终导致赵军大败,造成四十万将士被坑杀的惨剧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脱离实际、空谈理论的人。
故事总结
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自幼熟读兵书,能言善辩,尤其擅长谈论兵法。他父亲赵奢曾对他说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赵奢认为,战争不是靠书本就能取胜的,必须有丰富的实战经验。
赵孝成王时期,秦国攻打赵国,赵国老将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,与秦军对峙。但赵王听信谗言,认为廉颇胆小怕事,于是改派赵括代替廉颇。赵括上任后,改变战略,主动出击,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击败,赵军四十万人被俘,后遭屠杀。
赵括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不懂兵法,而是因为他没有实战经验,只懂得纸上谈兵,最终导致了赵国的重大损失。
赵括纸上谈兵故事要点表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主角 | 赵括(赵奢之子) |
背景 | 战国时期,赵国与秦国交战 |
典型事件 | 长平之战,赵括指挥失误,赵军惨败 |
结果 | 赵军四十万人被坑杀,赵国元气大伤 |
成语含义 | 比喻脱离实际、空谈理论 |
教训 |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不可只靠书本知识 |
这个故事警示后人:知识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,只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人,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学问或领导一场战争。赵括的悲剧,正是历史上“纸上谈兵”的典型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