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胸有成竹说的是谁】“胸有成竹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。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豪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,讲述的是北宋画家文同(字与可)擅长画竹的故事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胸有成竹”最早来源于文同画竹的经历。文同在画竹前,常常先观察竹子的形态和生长规律,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,因此下笔时才能得心应手、栩栩如生。后来,苏轼在文章中引用此事,用“胸有成竹”来形容文同作画前已心中有数,表达了一种对事物了然于胸、从容应对的态度。
二、成语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 | 胸有成竹 | 
| 拼音 |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| 
| 出处 | 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 | 
| 含义 | 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,心里有数 | 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对事情有充分的了解或计划 | 
| 近义词 | 胸有丘壑、成竹在胸、胜券在握 | 
| 反义词 | 一无所知、毫无头绪、临时抱佛脚 | 
三、人物介绍
“胸有成竹”所指的正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(字与可)。他是当时著名的文人画家,尤其以画竹著称。他的画风写实,注重观察自然,强调“意在笔先”,即在落笔之前,心中已有完整的构思。这种艺术理念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画家。
四、总结
“胸有成竹”这一成语,源于北宋画家文同画竹的故事,强调的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清晰的思路。它不仅适用于绘画,也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提醒人们要提前规划、心中有数,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。
| 问题 | 答案 | 
| 成语“胸有成竹”说的是谁? | 北宋画家文同(字与可) | 
| 出处是哪篇文章? | 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 | 
| 成语意思是什么? | 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| 
| 文同有什么特长? | 善于画竹,讲究“意在笔先” | 
| 该成语常用于什么场合? | 形容人对事情有充分了解或计划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